擠破頭搶進電信局上班的年代(PART1)
歲末年終,不只是等待年終獎金入袋及年假團圓的到來,更是屬於感恩的時刻~帶大家來看看擠破頭都要爭相搶進電信局上班的老照片,是不是就好慶幸及惜福~禁不住要微笑、並且感激我們已經身為中華電信人的幸福呀!
歲末年終,不只是等待年終獎金入袋及年假團圓的到來,更是屬於感恩的時刻~帶大家來看看擠破頭都要爭相搶進電信局上班的老照片,是不是就好慶幸及惜福~禁不住要微笑、並且感激我們已經身為中華電信人的幸福呀!
1895年年11月18日,台灣正式進入日治時代,也因為日本帶入的觀測氣候技術,台灣總督府於1895年11月27日,首次向香港觀象台拍發台灣氣象電報,這也是台灣第一次對國外通知的氣象報告。1896年(明治29年)1月1日起,因為拍發氣象電報的需求,台灣從使用農曆(中國陰曆)開始改為使用國曆(西元)。
每一個日子都有它獨特的意義,今天,12月28日,是屬於我們所有電信從業人員的電信紀念日!清末時期,入侵的許多西方國家紛紛在大陸沿海地區架設電信線路,因此直隸總督李鴻章在1879年自大沽北塘海口砲台到天津,架設第一條清廷軍用線路。
台灣長達70年,大多都是使用半年得更換電池、須靠手使勁搖桿以通電流的磁石式電話機,直到1987年,台灣解除戒嚴,在華燈初上、歌舞昇平的歡場繁華~共電式電話機仍然是台灣早期小旅社的最愛話機!
為了鼓勵台灣當年最菁英的青年學子加入電信研發工作,電信總局又在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、台灣大學、成功大學、台北工專等校的電信技術或業務相關科系設置獎學金, 受獎學生畢業後可直接進入電信局服務。
在台灣戰後民生經濟開始脫貧漸豐的1950年代,電信業務擴展迅速,需要大量的電報投遞、話務、機務、線路等基礎技術與業務工作。你能想像你旁邊30%的同事是只有18歲及15歲的孩子嗎?他們可都是家族裡的榮耀,靠自己的努力念書被選入技教/藝合作班,用薪水幫助家裡脫貧,各個可都是那個台灣戰後窮困年代,草根大翻身的傳奇呢!
金門菜刀之所以遠近馳名,是因為對岸在1958年至1979年,從823砲戰開始用600多門巨砲,對著僅距離152公里的金門狂轟,電信前輩們除了因地制宜,將交換機房建設在太武山禁區金防部的花崗石坑道內,從太武山機房用直埋工法佈放用戶電纜到市區的金城機房,整座金城機房面向著大陸的整大排窗戶,全都裝用有特製加強型的「防爆窗」。
1992年11月7日,馬祖才終於解除長達36年的戰地任務。當時任職於連江縣政府建設科的劉立群科長,也是當時「馬祖電信代辦處」的督導主管,苦民所苦、得政愛民,就擅自做主,發了一封函給台灣電信管理局,要求以「試通」的名義,啟用南、北竿的微波系統,戲劇性地接通了南北竿的市內電話。
還記得2002年11月爆發的SARS疫情嗎?相隔17年,回想起來仍猶有餘悸,當時在媒體日夜渲染、人人恐慌逃躲的恐怖氛圍,又毫無防疫保護裝備經驗值的當下,中華電信有60位客網英雄,以自願的方式接受調派至居家隔離者家中,執行設備查修、視訊影像電話追蹤系統安裝及拆卸等工作,他們是自願深入最危險第一線的電信抗煞英雄!
1992年11月7日,金馬地區終於結束長達36年的戰地任務。在這之前,舉凡金門地區的各項建設推動,都以軍事戰備、國家安全為唯一考量。雖然相較「馬祖電信代辦處」在1972年6月1日才草創,「金門電信局」早在八二三炮戰及九三砲戰都還沒發生前的1955年7月5日就已經成立,但一樣僅能開放電報業務,扮演支援戰地通信的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