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城海纜中心自1978年成立迄今45年,保存有非常珍貴的日本昭和10年(西元1935年)長崎一號與長崎二號海纜〔科普註1〕、以及近百年來的海纜國寶,見證了台灣國際電信海纜發展史。
台灣的國際通信海纜,從電報海纜〔科普註1〕、類比電話同軸海纜〔科普註2〕、光纖海纜〔科普註3〕,發展到現在的全光化海纜〔科普註4〕,一路與時俱進,以最先進的技術成就了台灣經貿通信需要,背後來自於所有參與協調、設計、工程與維運之各世代海纜工程師恆久努力耕耘的成果!

謹以本片
向台灣電信海纜英雄
致敬

海纜科普
★	日治時期的電報電纜〔科普註1〕
	長崎一號
這是在海纜施工時,在淡水河口西北方7.5公里撿到的一段電報電纜。裡面布條上的字跡,顯示是日本昭和10年(西元1935年),日本住友公司製造。一般從製造到佈放海纜完工大概費時3年,可以推估長崎一號開始使用的時間大概在1938年。這段海纜不但腐鏽,而且表面有寄生貝類的殘骸,歲月久遠。真的是電信國寶,現在再也找不到其他了。
	長崎二號
台灣到長崎的二號海纜是在彭佳嶼海域附近找到的;同樣的,從裡面布條看出這是在1940年製造, 1943年放完工。
    這兩條海纜都只能傳送電報,當時還無法講電話。
★	電話同軸海纜〔科普註2〕
1978年,頭城海纜中心掛牌成立,登陸的第一條國際海纜是連接到日本琉球,這是類比同軸海纜,可以傳輸480路電話。之後1980-1985年,在頭城陸續又有台呂(頭城-菲律賓率呂宋島)海纜、台關(頭城-美國關島)海纜和台港(頭城-香港)海纜登陸,都是傳送電話的類比同軸海纜系統。
我們知道,訊號有集膚效應,是走銅導體表面,中間幾乎沒有傳送訊號;所以同軸海纜的內導體結構是用銅包覆鋼絲(king wire),鋼絲可以增加同軸海纜的強度。
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時代,可是那時候打電話到國外去,算分、算秒的,都很貴。

★	光纖海纜〔科普註3〕
隨著科技進步,進階到光纖海纜時代。光在光纖裡是單向傳送,所以雙向的通信訊號在海纜裡需要一對光纖傳送,一個送、一個收。
早期的光纖海纜,在傳送過程中,每隔幾十公里必須經過中繼器作一次光電轉換,把光轉成電、重新整理訊號後,再從電轉成光傳送。由於多次的光電轉換,光纖海纜最多只能重送7,000多路電話,但是從480路到7,000多路就是一個很大的發展。
從1989年到1999年間,台灣參與投資建設的有:亞太纜網路(APC)、法新歐亞三號海纜(SMW3)、台關菲海纜(GPT)、和台港二號海纜等重要的國際光纖海纜系統,將台灣提升為亞洲區國際電信轉接點。

★	全光化海纜〔科普註4〕
網際網路來臨,全球OTT業者對國際通信的頻寬需求,呈現指數成長。全光網路就發展出來:從台灣到美國不須經過電的轉換,直接全光傳送,傳輸速率可以達到數個Tera bit/sec。一個Tera就是每秒傳送1X1012比次,想像我們的大容量隨身碟,可能是1T、2T容量,只費一秒鐘就可以把裡面的資料送完,送到國外、送到遠在17,700公里的美國去。
目前頭城海纜的主力-亞太直達海纜,就是全光的,傳送速率可以到達5 Tera bit/sec。值得一提的,隨著科技的發展,海纜雖然數量增加,每一條海纜所能乘載的容量也大幅增加

類別:頭城海纜中心、全光化海纜、台灣海纜 | 作者:中華電信 潘儀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