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通電話,都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記憶~更是電信人以硬實力累積的時代故事,點亮台灣的溫暖星光
願你走出半生,歸來仍是少年~請看【我們共同的電信記憶】!

Q、台灣六七年級生的兒時厝內電話?
A、按鍵式電話機
還記得之前介紹過的「撥盤式電話」嗎?
就是上面有個圓滾滾、每個號碼都有相對應小洞的轉盤,每次打電話,很有儀式感,得先拿起那沉甸甸的聽筒,然後用手指頭塞進圓盤上的數字小洞裡,從撥第一個號碼開始轉圈、到底喀嚓一聲放掉、再轉圈;每撥打一通電話,包含區碼,一連串共10個電話號碼,至少要轉上1分鐘,萬一你中間不小心撥錯了一個號碼、或者沒人接,慘了!從頭來過!沒有倒退鍵或重播鍵,每次打電話都是手指體操,考驗妳的耐心,也考驗妳的手指靈活度。
不過,就在我們的手指快要轉到抽筋的時候,救星來了!
1975年,「按鍵式電話」出現了!
「按鍵式電話」(1975-2010)除了撥號速度快、不容易撥錯、操作簡單,而且有很多加值新功能~「按鍵式電話」可以說是台灣電信自動化與便利化的重要里程碑!
1987年,允許用戶可以自備電話機,「按鍵式電話」開始在台灣大量普及。
1990年,台灣輕工業發達,電信局電信研究所成功開發多種「按鍵式電話」。1999年,橘白色按鍵式電話機(主圖)、以及2003年的綠白色按鍵式電話機(下圖),就成了台灣六七年級生的兒時厝內電話記憶啦!
「按鍵式電話」正是台灣社會從威權走向自由、從保守邁向多元的微觀歷史。因為它的便利打電話,與台灣經濟發展、人際關係、流行文化、自由化緊密交織,共同封存了一代人的共同記憶與文化認同。
2003年–按鍵式電話機(TH813)
特色:
此按鍵式電話機的按鍵包括數字0到9、以及*、#,等共12顆鍵碼,當要打電話時,依序按壓對方電話號碼(電話機上的數字鍵),電話機即送出對應的雙音複頻信號,經雙絞線路送至機房內的自動交換機識別,所收到的合成信號進行轉接連線,振鈴到對方提起話筒,即接通可通話。
機件設計簡單化,此綠白色按鍵式話機為2003年由萬國電器公司產製,用戶可自備或由電信業者提供給客戶租用。(主圖橘白色TA205按鍵式話機為1999年由大壩電子公司產製)
1989年–按鍵式電話機
1987年–按鍵式電話機(TL201)
「按鍵式電話」早在1962年世界博覽會就發明見世(Touch-Tone),到1974年全球可量產商用,台灣差不多也是自1975年開始換裝使用到2010年。
「按鍵式電話」採用自動電話DTMF雙頻音(Dual Tone Multi-Frequency)撥號,每一按鍵所送出的信號為高頻與低頻組合之雙頻音,頻率組合採4X4矩陣排列,每鍵碼由4種高頻信號(1209Hz、1336Hz、1477Hz、1633Hz)與4種低頻信號(697Hz、770Hz、852Hz、941Hz)組成雙音複頻信號,其中1633Hz未使用。
當按下面板數字按鍵,背板機件為其對應數字之雙音複頻信號產生器,經雙絞線路傳送給電信機房的交換機鍵音解碼電器(Tone decoder)就會辨認出號碼,自動轉接連線給對方。
按鍵電話裝置(410型)為一種小型用戶專用交換機(Private Branch Exchange,PBX),具4線外線連接電信機房端交換機,10線內線連接按鍵式電話分機。用戶專用交換機亦稱為用戶自動交換機(PABX),通常用於企業或機關的電話交換服務,其主要功能為透過交換網路建立用戶間之電話連接,除處理內部電話分機間之通話外,亦可使內線分機透過主幹外線與公眾交換電話網路(PSTN)連接。
由於電子科技與通訊技術演進,傳統用戶專用交換機為配合一般電話及商業用途,逐步發展為電子用戶自動交換機(EPABX),並將電話、傳真、數據機等功能合併,接續新型的PBX及IP-PBX已兼具其他特殊呼叫功能,諸如簡碼撥號、保留通話、話中插接、自動重撥、自動回撥、呼叫轉接等功能。

台灣電信發展史,不是冰冷生硬的技術,而是鑲嵌在每個庶民生活中的溫暖印記
過去是智慧、現在是舞台、未來是傳奇~更多刻劃台灣不懈的百年追求,就在電信國寶守護人

類別:按鍵式電話機、六七年級、撥盤式電話 | 作者:中華電信 潘儀青